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欢迎进入bsport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顶盛体育实践探寻真知大学生暑期走入“社会大课堂”

  顶盛体育今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14名大学生走进安徽一小学参与小学生暑期“陪伴计划”。图/IC Photo

  6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淮南市寿县堰口镇江黄村,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图/IC Photo

  8月,天津大学“宕绘青春”实践队来到甘肃省宕昌县官亭镇,用一面面色彩斑斓的墙绘扮靓新农村;北京建筑大学的十几名师生和专家学者一起,研究石碑碑文智能识别与虚拟修复,揭开正阳桥疏渠记碑的神秘面纱;中央财经大学学子走访行业主管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暑假,各大高校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启实践课题、探索真知。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如何用好社会实践这块“试验田”,避免“形式化、走过场”,真正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调研访谈、职业体验、助农兴农、创业实践……同学们结合专业所学,深入到不同领域的基层和一线,在实践中探寻自我价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起云实践!在这次直播中,我们将跟随清华大学红回秭归支队踏上非遗小巷,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奥秘,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线上和我们一起制作哦!”近日,清华大学发布“云实践”直播预告。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除了实地体验、走访调研、理论宣讲等实践形式外,“云实践”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学生的实践形式之一。顶盛体育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学生们“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云直播”,还有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推出“云课堂”“云展厅”“云展览”等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更为便捷多元的途径。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

  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的通知,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包括5个类别:理论普及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发展成就观察团、民族团结实践团。

  其中,理论普及宣讲团是通过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宣讲,讲透创新理论、讲好发展成就、讲清形势任务、讲明发展前景。例如,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建“百年正青春”宣讲团,深入小学课堂、社区居民等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科普知识。

  党史学习教育团是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展了“百年潮涌,红韵吕梁: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山西吕梁市,依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党史学习、红色故事宣讲、与老党员对话等,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并在实践中体悟国情民情。

  到田地里插秧体验农活、认识作物,利用影视专业能力帮助当地拍摄旅游宣传片、建短视频宣发平台,给当地的孩子们开展传媒小课堂……在这个暑假,中国传媒大学28名学生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嘎查,开启了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项实践属于乡村振兴促进团,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发展成就观察团是以中国大地为课堂,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基层治理参与、特色产业调研、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首期“治国理政”计划研究生“眼睛下看、身子下沉”,亲身体验基层治理的酸甜苦辣。

  民族团结实践团则是组织内地大学生到新疆、西藏等地开展国情考察、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今年,清华大学“梦之网”公益实践项目队员来到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布鲁克镇,为当地寄宿制学校更新照明系统,开展支教活动,对当地校园及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进行走访调研,为新疆民族团结建设工作贡献力量。

  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评价考核?《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在考核管理方面,上述文件提到,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各高校要制定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高校,学生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学分,但不同高校的详细考核规则存在差别。

  根据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及成绩评定的实施细则》,“社会实践”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计3个学分。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获得相应实践学时,累计获得150个实践学时后获得3个学分;2018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发布的《第二课堂成绩单(Ⅱ类学分社会实践)认定及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则显示,学生累计获得120个实践学时后可获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未如期修满2个社会实践(必修)Ⅱ类学分的,将延期毕业。学生后续每增加35个实践学时,可增加1个社会实践学分,直至积满5个社会实践学分。

  在利用多种激励措施的同时,也应谨防大学生社会实践浅尝辄止、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出现。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本事?相关文件要求注重将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引导青年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霞介绍,学校打造了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学会调研。

  8月,甘肃省宕昌县官亭镇,劳作一天的乡亲们没有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高高的院墙下驻足围观:村里原本光秃秃的墙体来了个大变样,天津大学智算学部宕绘青春实践队来到这里开展暑期实践,将一面面色彩斑斓的墙绘“带”进了村里,扮靓新农村。

  这是该校暑期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创建“行走的实践课”到如今两门实践课进入选修课序列,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霞介绍,学校历来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如今不仅从数量上形成了每年上千支队伍,也建立了质量过硬的实践课程以及可以传承的品牌型实践团队,成为了校园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教育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鼓励大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志愿服务、走访调研、支教科普、为医护子女补课等,学生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一份实践报告,不会要求的特别条条框框,只要走出去就是成功的。”李霞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实践内容的门槛并不是很高,只要主动参与了社会实践都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但如果学生想在这份履历上有一个更好的成绩,希望加分、评优、拿奖,那就要参与更有社会影响力、能服务到更多人的实践项目。

  天津大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之中,鼓励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内至少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拿到第二课堂的学分。“第一课堂的成绩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保研结果,第二课堂则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是一个经历的认证。”李霞说道。

  吸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天津大学不断打造品牌社会实践项目,其中,“兴学之路”实践项目便是成功案例。2017年起,在精准扶贫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该实践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在五年之内为全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中小学建立100间包括美术教室、科技教室、电教室、体育室、课外活动室在内的梦想教室。

  “2020年,我们全国第100间梦想教室在甘肃省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建成,从一个学校的空屋子到绘制粉刷成太空感的墙面,教室里彩色的书架、多媒体设备的布置和调试,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做的。”李霞表示,实践项目还得到了校友会的资金支持,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实现了目标。

  李霞回忆,从支教到建立梦想教室的想法源自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在宕昌县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发现,有些家长并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初中读完便外出打工赚钱,“家长认为这是最快的变现方式,我们就集体备课做了很多课程,核心目的就是告诉他们,继续深造、读书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更好的改变。”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推进,大家发现当地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翻建了校舍、增添了教室,但师资力量仍难有效跟进,“新教室没人用,都蒙了层灰。”于是,实践队决定建立“梦想教室”,用远程的方式进行支教。

  “现在不仅寒暑假学生们会自发组队赴当地支教,日常也会开展实践,比如最近还开了一场‘云课堂’,在线教学。”李霞介绍,这实现了“不走的支教”,“不再是热热闹闹来一个星期,走的时候孩子们很失落。”

  李霞介绍,像这样的实践队在学校还有很多。比如深入四川的纳咪实践队学生们为当地孩子们建立了“海拔最高的篮球场”,将体育服务带到当地,如今最早一批受益于支教的孩子中,有人回到母校教书;建筑学院的学生们利用所学专业挖掘“红色建筑”的建设特点等资料,即将形成专业书籍出版……

  如今,这些实践队已经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每年学生们会自主选拔队长、招募队员,一代代将实践经验传播下去,并实现“时间覆盖全年,地域覆盖全国,人员覆盖全校,服务覆盖全程”的长效机制。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本事?李霞介绍,出发之前,学校打造的实践课程,首先让他们了解理论知识、学会调研,才不会落入“实践变旅游”形式化的误区。

  “2015年创建实践课堂之初,实践队出发前同上一堂课,几千个学生把一个大礼堂都坐满了,实践的面也很广,课程难以覆盖到方方面面,于是我们就探索如何精准化、精细化地建设实践课程。”李霞介绍,顶盛体育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家乡民俗学》两门颇具针对性的实践课,让学生的实践更专业化。

  其中,《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由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发,主要面向赴乡村实践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压根儿都不知道乡村有哪些层级、村干部是干吗的,这堂课会进行多个模块的培训。”李霞介绍,实践课会讲述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基层治理、村委会的运行及其机制、实践报告撰写等,“给学生讲明白了之后,大家再去,心里便有谱儿了”。

  《家乡民俗学》由“工笔重彩研究所”的老师们承担教学,老师们会给学生们讲民俗学,并发动学生回乡开展“非遗口述史”社会实践。出发前,老师会培训学生如何记录口述史,如何搜集资料,学生们会在寒暑假期间寻找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采访、调研取得素材,回来整理文稿材料,形成课程成果。

  “如果说这些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什么?我想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了。原来学校的教育停留在理论上,通过实践,他们打心眼里觉得你说的是对的,这对学生树立未来人生目标也有正面影响。”李霞表示,未来,学校将围绕实践活动建设更专业化的实践类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选修课。

  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对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重点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

  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等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中宣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团支部发动,精准覆盖,力争让每一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将重点帮扶县作为全国“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县区,加强对县级团委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协调、资源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