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bsport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杜骏飞:常识教育刻不容教bsport体育育常识缓的一千零一课
发布时间:2023-09-12 00:42:18
近日,万千粉丝翘首以盼的“杜课”纸质版终于面世了,定名《常识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公众号“杜课”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知名学者、社会教育工作者杜骏飞倾力打造。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在线推出一千多期公益人文教程,在新闻学界、业界乃至青年学子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常识课》作为“杜课通识系列”的第一本,从一千多期“杜课”中精选、改写了90篇结集而成,集中破解那些容易让人产生精神内耗的问题。《自卑课》《相貌危机》《惧怕陌生人》等指点人生迷航;《薄情世界生活指南》《“中才之人”生存法则》《如何做个社会人》等破解青春、职场的迷惘;《寒门“高考”》《校园霸凌》《给考研失利同学的一封信》关涉热点教育话题……该书以人文而理性的视角,思辨又直率的语言,讲常识、辨常识,帮助读者走出认知的困境。
常有人问他:作为一名传播学者,为什么要做“杜课”这种面向公众的人文教育?杜骏飞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一个老师上完课之后,如果学生觉得他比较靠谱,一般下课会问他一些问题,问着问着就可能会延伸到他们最关切的话题,比如说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思想情感……他越信任你,就问得越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仅仅是费了一点点时间就能解决学生人生的大问题,为什么不?”从六七年前,他开始有意识地去收集、整理这些师生间的对话,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杜课”传播出去,分享给更多的人。很多读者给他留言,讲述他们生活职场上的困窘、挣扎、鲜血和泪水,而在“杜课”所谈的道理当中得到了治愈。
有意思的是,很多杜门弟子都对老师在茶叙、餐叙之际,不厌其烦地讲授中国式酒桌礼仪印象深刻。“你可能无法想象,在学术上措辞严谨地讨论新闻业未来发展的老师,在饭桌上会用诙谐幽默教你餐桌礼仪;在学习中对你严格的老师,在饭桌上像家长一样教你如何应对职场。”学生李鸣说。而诸如此类面对学生亲切日常的絮语,凝结成一篇篇文字,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常识教育。
“在今天,教导学生社会化,比教会他们写作论文更刻不容缓。论文关乎学业,而社会化水平关乎生存。无论你是否相信,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敬酒和祝祷,如何回馈别人的善意、应对意外的挑战,确实比论文、作业和学分更关乎他们一生的命运。”杜骏飞说。
读品:《常识课》收入的90篇文章,是从近一千期的“杜课”中选编bsport体育、改写而来的,能否谈谈选择的标准?“杜课通识系列”接下来还会出哪些书?
杜骏飞:“杜课”公号本身有相当多丰富的内容,原来想做一个70万字的大容量版本,《常识课》大概十几万字,优先选择的是那些对解决人的精神内耗有帮助的内容。这些主题和方向,应该是大中学生、家长最关切的问题。
作为一个系列读本,我计划还会出两本,“人文课”和“社会课”,偏向于学科领域来谈一些专门性的见解。此外,还有可能会出一本“教师课”,主要是针对年轻同行的一些忠告和建议,这本我还没有思考成熟。总体来说,所有这些选本都是想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和认识,以书的形式给读者一些参考。
杜骏飞:从教师的体验来看,跟学生吃饭喝茶聊天才是常态。老师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普通人跟普通人以普通的姿态聊天是最自然的,学生觉得亲和,老师也没有负担,而且可以知无不言。
其实几十年前的老师跟学生都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学生也少,所以老师和学生有大把的机会一起吃饭打牌交流。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师扮演的是他的半个家长,不仅关心他的学业,也关心他的成长,一聊就聊个透。
课上讲的那些知识点多半都会忘掉,但人生经验、生活指南、思维方式、价值观,乃至怎么读书、怎么与人相处、如何去闯社会,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学生事后就会发现是最重要的。我当年跟老师在一起,也是感受到这些东西最宝贵。
读品:从您三十多年的执教经验来看,现在的孩子社会化生存能力,相比前人来说是强了还是弱了?
杜骏飞:现在的这一代学生,他们比前人更聪明,知识也更多了,但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偏低,因为他们的家长,包括他们生活的情境,是缺少社会性的。比如说很多是独生子女,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另外,由于衣食无缺,相对来说功利主义的教育也比较普遍,所以大部分小孩的内心世界是比较闭锁的。他们心目当中可能有成绩、学业、工作,但诸如兴趣、想象力、领导力、组织力、沟通和表达等方面都有所缺失,几乎每一批学生都比前一批学生要欠缺一些,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事实。
读品:作为您的学生,很多人都记得那句“男生要甩,女生要跩”。具体应该怎么理解?
杜骏飞:这是一句俏皮话。“甩”和“跩”都是南京话。男生要“甩”,是说要勇敢一点;女生要“跩”,是说要有点骄傲,要有一点自尊。就是鼓励学生更加勇敢独立,个性张扬一些。有人可能会说了,甩一点、跩一点会不会犯错误?我要的就是犯错误,因为人小犯不了太大的错误。有一些性情问题,带来一些小麻烦,然后尝到了苦头,可以吃一堑长一智。“男生要甩,女生要跩”就是说,孩子在小的时候不要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向前迈进,而要勇于尝试,勇于接受挫折,然后得到心得,这样才能走好未来的人生。
读品:书中谈到了“空心人”的问题。很多人从小被鼓励过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家长也不愿意孩子“试错”“走弯路”,似乎整个社会都对“不确定性”很排斥,担心每一次选择都会误入歧途。最近就有一则新闻,女孩考取了中戏,母亲拿了录取通知书离家出走,因为孩子违背了父母要她报考“定向师范生”的意愿。您怎样看待这种迫切感?
杜骏飞:这个故事我是读到过的。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志向作为孩子的志向,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孩子的价值观,然后把自己的利弊得失的权衡作为学生作为孩子的当然选择。
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经常会把教育这件事同一化,也就是说一刀切了。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刻苦学习,把上清华、北大作为目标,所有的中学都按照一个模板进行统一化的管理。所有人都是一刀切,那就意味着所有人的天赋都是一样的,所有人的成长方向都是一样的。试问:有没有一个花园里的花都是同一个品种?我相信世界上没有这样的花园。
我经常说,没有缺乏天赋的孩子,只有缺乏发现他们天赋的老师和家长。因此教育真正的奥秘是,老师和家长有能力去发现和支持一个孩子的天赋,让他按照天赋的方向去成长,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通过制度的一律、培养方向的一律、教学方案的一律,来造就同一种人。
读品:张雪峰一句“不要报考新闻学”,不少高校的新闻专业招生遭遇滑铁卢。您觉得在这样一个自媒体大行其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传播专业以及新闻学更长远的意义何在?
杜骏飞:新闻业的初衷是一群有责任心的人受过严格的训练,去审慎地发掘事实,然后把事实和立场反映给公众。新闻记者在过去那个时代,是充当社会的智者,充当一个有伦理信条的专业工作者,你可以理解为是知识分子行业。
这个行业今天已经发生了裂变。过去我们所说的新闻报道、新闻调查、新闻专业性已经被信息工作所取代。既然今天那种所谓崇高的或者说比较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业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么如果有人觉得犯不着做那个工作,我觉得要允许他们不选择。
至于说我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教授怎么看,我不觉得要去劝大家来学新闻传播专业。劝就没意思了。
在过去那个时代,如果一个人想从事新闻业,我都会说,最好是人群之上的那些人来从事,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公共性,对人的道德水准、技术水准,包括文化水平是有要求的。何况今天这个行业还不挣钱,还有千难万险,这种情况下,我更要说你要慎重。我只建议那些特别优秀的,而且有奉献精神的人来从事这个行业,以达成自己的记者梦,因为这个行业其实已经收缩到了一个精英的临界时刻了。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除了我刚才讲典范的新闻人之外,其实传媒业现在已经越来越复杂了,也不至于到了比其他行业或者专业差多少的程度,前提就是我们要界定清楚你所说的前途是什么。如果只要有份工作就行,新闻传媒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有广泛出路的。
读品:出版社的宣传语,将《常识课》定位为“心灵马杀鸡”,您觉得这本书和一般的“心灵鸡汤”或者兜售成功学的畅销书有何不同?会不会担心年轻人认为你的建议是说教?
杜骏飞:如果是真鸡汤的话,对人是有营养的,怕就怕做了一碗白开水。一个老师耳提面命说的话教育常识,如果能被看成鸡汤那是最好。
但我想说,书里有很多内容还真不算是鸡汤,而是药汤。有的时候话说得不是太客气,也不是很中听,这就有点药味了。这些内容你可以看成是说教,但这个“说教”到底是迎合人的鸡汤,还是治愈人的药汤,我认为是后者教育常识。
我经常在(杜课)后台看到很多充满感情的留言,有很多读者讲他们生活职场上的困窘、挣扎、鲜血和泪水,然后在我所谈的道理当中得到了治愈,甚至还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在跟我聊过之后觉得对他们有用。所以,我相信如果我很真诚地去说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且确实能帮助人提升自己的心灵力量,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走得更加顺畅的话,我很自豪。是心灵鸡汤、心灵药汤或者还是别的什么,我不在意。
读品:抖音、B站等平台都在争抢教授,高校老师纷纷化身UP主,分享专业知识,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有没有加入他们的计划?
杜骏飞:这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我现在也会把视频发到抖音上,可以有更多的播放量。一个老师,只要你觉得自己还比较靠谱,你对别人有营养,你就应该多投身于这样的平台服务,挣不挣钱那是另外一回事。前提是内容要正向、对人有帮助,而不是通过哗众取宠、出怪露丑去获得点击量。我认为知识分子,包括人民教师上抖音、上小红书,是为了让他人变得更好,不是为了更红。
杜骏飞: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是很容易、很廉价的,一秒钟就能通过搜索引擎得到大量的知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勇气,这是我看待人的一条分界线。一个人有勇气,就意味着他对社会有担当、对家人有担当,自己立下的志向就能实现。
至于你说我是理想主义者,我也承认。但我对这个词不是那么满意,原因在于,我并不是一个文学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带着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相反,我许愿要做的事都兑现了,不管是做教师、做学者,还是做公号、做社会服务……
我有一个口号,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能够实现理想的人。我希望同学们在我这儿能看到愿意为实现理想不顾一切的劲儿。比如“杜课”,我说要做一千零一课,别人以为是形容词,但我就是做了这么多期,这意味着每天做一期也得做三年。所以我更愿意称自己是能够实现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