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欢迎进入bsport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bsport体育入口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

发布时间:2023-09-10 14:39:28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众所周知的不正确的事,不能有自由的思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吗?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

  “少上一节课当真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我在学校提出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老师同意我的判断,甚至有人认为“少上20节也不一定会出问题”。

  曾有个班,对某科教师的教学反映很不好,这个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教参读,作业不批不改不讲评,教学评估,这名任课老师平均分“不及格”。但这个班考试成绩却并不差。学生毕业参加学校的调研会,直言不讳,说:“考得不错,是靠同学们努力;也许是指望不上老师了,所以我们班的自学能力比较强。”

  这个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不能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学,但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未必靠教师,也未必依赖课堂。目前中小学“重教轻学”倾向很严重,一是对教师要求过高,百般挑剔,二是课时过多,忽略了“学”。在教师职业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出现困难;而教师力能胜任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也会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特别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人物在身边。这个标杆式的人未必是历史名人,或媒体宣传的英模人物,而是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人。父母作为亲人,有时起不到那样的作用,或者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于是他会在社会上找寻。学校是他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学养高的老师,有精神感召力的学长,都有可能成为他景仰的人。

  他需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灵魂的导师。在他心目中,这个人真诚可靠,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这个人富有经验,总能在他最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灯……

  甲老师说:“我这门课,就是靠多做题,熟能生巧。上届高三,某某中学做了一万多题,高考卷上果然有三道题基本一样,所以一定不要怕做题……”

  丙老师说:“我上课说的话,凡是说了两遍的,都要记下来,考试基本就考这些……”

  我感到困惑:教师课堂上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学,学生怎么可能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任课老师不向学生介绍学科内涵,不介绍学科史,不介绍学习过程的不可知与趣味,而是用“好处”引诱学生,或是用考试恐吓学生,这样宣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教师就这样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每天辛辛苦苦地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他埋怨学生不爱学习bsport体育入口,却不去思考究竟是谁“高速度、高效率”地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不在状态”,不必强求他在课堂“学会”,他可能在课后“悟”出来。如果教师总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向学生重复,不但低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晚自修是学生自学时间,每天有这样两三个小时,学生能做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是同一要求,在课外,bsport体育登录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发展个性化学习。现在很多中学生的晚自修被“统”起来了,集中在学校,由教师看管;更难以理喻的,是晚上也上课。

  问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学生白天上课已经很疲劳,为什么还要安排“上晚课”?校长说,是应家长要求开设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利益,提高升入高中名校的比率。学校觉得不妥,老师们也不愿意,家长不断,教育局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这个“上晚课”,于是立刻形成风气,所以该市才有晚上九点半交通“夜高峰”堵车的怪现象。——学校的教学要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荒唐事,不知为什么,整个学校没有不同意见。

  有个学生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让我感到惊讶。校园里不是每种植物都有说明牌,那这位学生是怎样弄清植物名称的呢?他为什么会想到去弄清,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了知识呢?

  听生物教师谈起,他能记住的“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并非教科书知识,考试也从未涉及,这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在应试教育下,“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名称的文科学生,太少。

  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他用自己的时间去解惑,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从这个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科书更有用。

  上课时,我拿出几本学生练习册,让大家看质量问题,书脊封胶不牢,散开了。学生说,质量问题多呢,某科教科书有脱页,新水笔才用了一小截就不流利,面包袋上的保质期随便印,食堂饭菜规格不统一……我和学生一起感慨,如果每个人都认真一些,何至于有这些问题。“小事”,可以看出习惯和品质;只有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品质”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下一周的作业,绝大部分学生做得很认真,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那种走上社会就鬼混胡来的人。

  1984年,一次上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讲到刘和珍不顾生病去参加请愿,有个男生脱口而出“找死啊”,举座愕然——课堂上有这样的学生,让我“出离愤怒”。三年后再次教到这儿,我心里暗想:这回不至于了吧。没想到课堂的历史悲剧竟然重演,又有个男生说了句“找死啊”!我不得不停下来,讲了三年前的“一模一样”,而现在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生气了,因为这样的现实,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教育不能培养“无恶意的闲人”。

  学生人在课堂,身后有个影响他的“社会”。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和亲友共处时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也许教师需要知道。

  现在他到了课堂上,我未必能改造他,甚至对他也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但我有责任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活着,有人用生命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在学校里,你也能看到那些沉静的,“我和谁也不争”的学生。他们爱的是“学”,而不是“比”和“争”。争强好胜的学生,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无聊的争夺。一些教师没有智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却试图诱导学生“你追我赶”以制造个人教学“实绩”。我总是担心“金牌争夺战”被移用到教育界来。学校可不是斗兽场。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校运动会,跑3000米,到了最后两圈,学生、老师站在跑道边,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处,对每个跑过的学生喊的是“慢慢跑,听我的,慢慢跑”。有老师学生不理解,问:“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也没有。学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加”什么“油”?难道他是一台机器?我不会让学生这样去拼命,来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增加一行字。

  有教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考不到的,可以不看”教育常识、“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如果总是和儿童谈“利”,他会丧失学习的趣味。无梦的儿童,没有朋友,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只有竞争;没有高尚的追求,只有利益;没有快乐,只有“成功”……

  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教育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成功”,其过程必将印上“利益”的印记。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最近,学校的几位爱读书的老师在商讨一个命题——“让我们的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学习”。良师兴教,是教育常识;而当今社会一味追求“升学率GDP”。这种本末倒置,不合中国师道传统,代表的是当下平庸浮躁之风。教师是立校之本,唯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有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只有抛却杂念返其本,为教师创设“读书静修”的发展环境。

  学校“倡导”教师阅读,应当是有些难堪的事。良师兴教,教师不读书,何以为师?学校是传道受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

  课改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因为相当比例的教师专业素养处在低水平。多年以来,很多学校很重视教师专业进修,提倡读书,用尽激励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持之以恒的并不多,一些学校的“读书会”也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可能还在于功利主义观念作祟,缺少正确的阅读理念,没能把阅读真正当作教师的生活方式。

  必须正视应试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扰。考察一些学校的教师阅读情况,令人不安,甚至极其难堪。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装备条件普遍好转,而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率不升反降,有些新书上架一年也无人问津,教师学生都忙于考试。一些教师自嘲只需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客观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估及检测模式不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进修。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高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应试,而并不具备教学智慧。

  我在某地问几位教师一年来读了什么书,回答是“学校没发”;在某省做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互动时不止一名教师问“我们没钱买书怎么办”;也有些学校,校长不学无术,也不鼓励教师读书,公开宣言“读书多的教师难管”…… 这样的学校,缺少读书风气,弥漫着庸俗和鄙俗,因而对教师的阅读,很难提要求,提了也无用。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

  弄虚作假的风气破坏了学校的学风,真正进德修业的教师受制于不学无术的管理者,学校必然难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曾有个校长述职,自报“本学年参加了17项课题”,从“世界级”、“国家级”一直到“市级”、“校级”。——我至今不明白,教育界的人怎么可以这样信口开河。“参加了17项课题”,不但影响教学工作,没有时间读书;无视学术规范,则免不了违反学术道德。浮躁的风气让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真正的读书人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生很难成为敬重教育敬重知识的人。

  读书风气的形成不可能依靠强制性管理。近年以来,教育界考核评估检查名目繁多,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有各种各样的检测方式;一些学校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采取的措施,往往习惯性地提出考查指标,教师连听讲座也要“打卡”。照说这种严格的指标化管理应当有些成效,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

  不可否认,在当今风气之下,指标考核考查对落实某些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如果规定教师一年的阅读量,规定撰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倒有可能让一些人在“应付”中对读书产生反感——我们不也常看到那种在教师的耐心教诲下仍然“厌学”的学生么?

  常有老师和校长询问,学校怎样才能办出“特色”。我认为,时下学校纷纷追求“办学特色”,一个省几万所学校,都追求“特色”,那就很难“特”起来;果真个个有“特色”,那基础教育可能会出现违背常识、违背规律的趋向;更兼有“教育GDP”的考量,结果必然是“本体同质,整体异化”。而目前学校最大的隐患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bsport体育登录真的想做点实事,不如清静无为,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环境。我主张采用“静养式阅读”——什么具体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标考核,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学校的面貌肯定会好起来。

  首先是为克服浮躁之风。如今教育界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利”与“效率”,考核学校或教师,总有“指标”,都要设置一些“硬杠杠”,以“达标”。比如,说到提倡教师读书,校长马上就考虑“定指标”,每人每年读多少本,是用交读书笔记的方法,还是出张试卷考一考,总之,担心教师弄虚作假。说起来很尴尬:教师本当是读书人,可是现今教师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教师要学生读书而自己不读书,学生读了书之后便看不起教师;一些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形象很差。只提“静养”,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不得不指出的是,时下许多学校,在各类检查评估中,“上面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上面要什么我就有什么”,各级各类表彰的奖状铜牌满墙满室,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多如牛毛,标语口号壁上刷,校长满嘴顺口溜……

  然而在这些学校,往往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自觉地读书,虽然这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周围的环境往往格格不入,也不为大家接受。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制约了教师的进步。

  其次是考虑阅读自身的特征。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而产生的,绝对不可能由于一个政策,一项措施而“雨后春笋”般地生出,外部的环境至多“催生”“促进”,没有种子不行。

  我的一位青年同事应约把读书笔记结集出版,书名用了帕慕克的话——“把自己和书关起来”,这对我真是莫大的启示!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也都很重视曾有过的读书静修经历。我回忆个人阅读经历,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记忆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文革中在农村插队8年,被剥夺上大学的资格,农村也没有读书的环境,为得到一本书,往往要走几十里路,如饥似渴,当年独自在油灯下读书的幸福感至今难忘。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正是一名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如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空间,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选择。

  又因为阅读是充满个人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它不大可能受行政措施的干预或管理。所以,阅读需要一个“静”的环境,没有必要“集体行动”——中国的经验:报刊照片上那种教师坐在一起读书的画面,极可能在快门按下后就“散伙”了。读书需要交流,可以有读书会、书友会,然而前提必须是个人的阅读。个人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读什么类别的书,一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作为“师”,应当比学生善于学习。故而看到有一二十年教龄的教师询问,要求专家开列书目,我就困惑,他为什么不具备起码的判断选择能力?我甚至觉得他未必有读书的欲望。换个角度,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教育常识,可以随心所欲。同样,一部分人读这样的书,一部分人有其他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是很好的状态。我是语文教师,但我更多阅读其他门类的书籍,我在阅读时并没有很强的“学科”意识,我享受阅读的愉快,根本不在意是否“有用”。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有独特见解的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几乎都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视野和丰厚的阅读积累;他们能长期自觉地阅读,如果一段时间没读什么好书,就觉得过得不愉快;他们善于探索与发现,他们总是能通过阅读中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的事物;他们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而这些教师对“赛课”“参赛”“评奖”之类的活动往往并没有什么兴趣。

  也有同行表示担忧: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万一老师们仍然打牌玩乐,怎么办?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忽略,因为读书是个人的选择。在任何社会的任何职业群体,追求灵魂幸福的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因而,对教师的阅读,不必提太高的要求。简而言之:一部分人追求这样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当下中国,在一所学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师是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算是很幸福的了。因为在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他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