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欢迎进入bsport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bsport体育app乡村儿童教育现状

发布时间:2024-11-04 05:30:50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儿童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bsport体育app乡村儿童教育现状(图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留守儿童:(chi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因为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特俗的生活环境。与正常学生相比,在品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偏差。

  近年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但同类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立法政策导向方面;比如全国政协十四次会议上,敬一丹等二十四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二是社会学研究方面;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者卢德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等。而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方面相对较少有人涉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很有必要。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因亲情缺乏和家庭教育缺失出现的思想心理及行为习惯偏差,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原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认识不到位和工作的缺位。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了解,我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品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具体体现为品德方面缺乏上进、推卸逃避责任、自我中心、金钱至上;心理健康方面自卑自闭,性格孤僻;人格发展方面不愿与人交流,缺乏良好的与人沟通心态和方式;行为习惯方面做事拖沓,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学习习惯差;少数学生有上黑网吧,抽烟等不良嗜好;个别学生性格暴躁,易怒,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甚至出手伤人。这些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将影响到留守儿童将来适应社会个体发展及个人与家庭幸福。

  留守儿童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和家长素质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长只能以谋生为首要目标,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更多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很多家长满足于把孩子的生活丢给父母或亲戚,教育交给老师,自身忙于挣钱,且有意无意的用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学生。乡村、社区对这一现象关注度不高更鲜有实际举措。

  综上述两点,作为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和管理者,重视并对留守儿童教育做切实的尝试,探索和研究。班主任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就实际情况而言,笔者所任班主任的大关县翠华镇中心完小,六十二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二十三名,占三分之一还强,而班级管理和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在留守儿童身上集中出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所以,不管是仅限于做好一个班主任的本分也好,还是想在教育教学上做一些尝试也好。都必须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班主任即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区)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一),与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形成和谐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尊重与真诚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教师欲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必先赢得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的信任,信任的前提正是尊重与真诚,教师首先摆正心态,以平等的心态与儿童、家长及监护人交流,万不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趾高气扬;同时教师必须抱有一颗真诚的心,让孩子感到老师可亲可敬;让家长感到:老师好,老师是为了我家孩子好;让临时监护人感到教师的满腔善意是为了和我共同分担,而不是兴师问罪推卸责任。否则,教师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交流可能各说各话装腔作势隔靴搔痒。

  (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样。留守儿童的个性,行为习惯,接受能力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验,处事风格不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与留守儿童的亲疏关系不同,造成教师面对的留守儿童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先了解研究掌握其各自不同的情况,以个性化的方式与之交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抓住时机趁势而上。所谓因风吹火着力不多,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新学期开始,重要节日,学生取得好成绩,问题学生转化进步明显的时候…..都是与儿童,家长,监护人交流的极好时机。

  摘要:采用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研究场所、研究地域、研究者身份、研究内容等维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田野研究的文献加以梳理分析,发现目前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有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但运用田野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并且目前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假设、研究的维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当前,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对此,很多文献从不同视角作了分析和探讨。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方法的选择上,种类纷呈,有量化的调查式研究、有质化的深入研究,亦有理论层面的探讨。

  田野研究最大的特征就是进入现场,保证对研究对象的“深度了解”,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深描”。因此,研究者在整个资料收集过程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对整个研究非常重要。在所查阅到的文献中,研究者更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因此,所获得资料真实生动。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留守儿童,一类是流动子女。田野调查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庄、就读的学校;流动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主要民工输出省份。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表明,父母的外出对留守儿童这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流动子女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经费困难、各种教育费用是流动儿童少年迈进正规学校大门的一道“门槛”、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是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难点和焦点、经就学的流动儿童少年依然面临着一些学习、心理和社会问题。

  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增加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并由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林宏(2003)对福建省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建议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入手,并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

  为改善和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研究者们均认为国家应当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维护教育公平的长远考虑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立公平、完善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发挥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作用、体现教育系统的具体组织实施职能、社区方面的相应措施等。

  综观已有的研究,研究者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选取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弱势地位、农民工适龄子女的义务教育状况、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污名化研究、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功能及家长制研究等方面。

  此外,除了对学校教育所作的研究外,也有学者注意到流动人口的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该类研究的对象以随父母流动的子女的家庭教育为主;研究的区域以流入地为主;研究的内容多为揭示现状、发现问题继而提出对策。

  在诸多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中,运用田野研究这一方法的研究很少,并且在运用该方法时也未能达到标准,如艾琼(2005)进行研究的时间仅仅只有2个月的时间,远远未达到田野研究所要求的“至少一年以上”的要求。另外,也有研究者未能真正的去“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更多只是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究之中,这样,很难收集到研究对象最最真实的资料。

  纵观已有研究,其研究对象的缺失性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学校教育研究多,对 “留守子女教育”、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不够。这是二元体制下“城市中心本位”思想在研究趋向上的反映。另外研究的教育阶段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而对于学前阶段以及高中阶段则没有涉及。

  在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原因探究中,往往仅是以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假设推导。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些问题确实是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哪些又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以留守儿童所处的整个成长环境为背景,加以综合性的考察。而在这方面,以往的研究涉及非常少。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管理,更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而目前,多数研究停留在现状、原因和对策的分析上,结论大同小异,对策性研究多,地方特色明显,缺乏有理论深度的分析。

  在制度上进行探讨,寻求制度变革之道是必要的,但我们还应该关注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他们如何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再延续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这是目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无暇顾及,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学者们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和教育平等问题,但对 “第二代移民”的继续成长问题,即在义务教育之后,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提供给他们适合的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教育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探讨。

  [1]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27.

  [2]史伯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30.

  [3]艾琼.从乡野的主人到城市的边缘人―一项进城民工子女教育的人种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教育文化遗产。本文意在阐述其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并结合教育现状,揭示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漱即冲刷,冲荡;溟即昏暗,不明事理。故“漱溟”者,涤荡黑暗,冲洗愚昧之意。梁漱溟先生作为近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深究中国黑暗问题的根源,深入教育理论研究,希望能用教育来涤荡黑暗,冲洗愚昧,进而改变时局,改造社会。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是建立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社会政局混乱不堪、民不聊生这一社会大背景基础上的。而他自己思想进程上也因为其父梁济的自杀而由佛转儒,其思想中不时掺杂佛家、儒家人生观。再有就是他关于中西文化的独到见解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先生认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部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曾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说:“中国学校教育完全模仿西方只是讲习一点知识技能而已,并没有顾到一个人的全生活,即在知识技能一面也说不到帮着走路,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顾及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我的意思,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

  先生认为“学校教育之不完不妥;社会教育亦为一时的措施,两者各不足为准理当事的真教育。真教育行且见其为两者之融合归一”,融合归一的办法就是让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校化。

  1.学校社会化――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原本偏向于未成熟分子,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知识的传授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步入社会很可能面临很多学校中未能学到的知识,这就决定了教育宜放长远而至于终身。先生提倡学校教育延长至终身教育的原因有三:第一,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般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第二,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第三,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

  2.社会学校化――乡村教育。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到了农村教育当中,他秉承着“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使乡村社会学校化。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要想拯救中国文化,必须从农村着手。其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公共课程,如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如学习植棉技术。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儿童教育方面,先生给予孩童“最自由的教育”。其子梁培宽在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他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儿童或少年人……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再有先生也不赞成体罚儿童,他说:“赏罚是利用人计较算账的心理而支配他的动作,便使情志不得活动,妨害本能的发挥;……因为赏罚而去为善或不作恶的小孩,我以为根本不可教的;能够反抗赏罚的,是其本能力量很强,不受外面的搅乱,倒是很有希望的。”

  教法上先生反对强制灌输的方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根据其不同爱好进行诱导启发,使其成为有主见之人。学法上先生强调学习知识不是以学理论究的方式,而是以生命体验的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再有要重视自学,因为“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故“一个人的学问成就,都是出于自学。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

  当代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经成了热点话题,也催生了一个群体――大学生农民工: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这样的社会形势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深思:当代大学教育的功用到底何在?从先生分析的西人教育之所长在于授人以知识技能方面,我们应该得到些启示,那就是要加强教育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把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定位为教给学生一个生活工具,因为“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不好”。所以大学不能盲目开设扩招一些无实际功用的学科,而更应着重于技术学科的建设,让学生能在三年、四年大学生活中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凭此立足于社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牢记先生的教训:“世人有见于教育之无用,受教育者几乎转为社会之赘碍物,于是乃倡为职业教育生产教育等说以救之。”不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先生曾回忆说:“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其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受不了的时候,就要自杀。”他认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完全仿自西方学制,无益于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一旦他们因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而有许多感触无法解答,陷于烦闷苦痛之中,越是自尊自强,越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讲求知识技能是无望解决的,一旦理想和现实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什么个人理想、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统统化为泡影,这将导致学生心理严重失衡,对生活失去憧憬和信心。因此,学校要多给学生开设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教学和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各项负担,帮助他们导向正常合理健康的生活。

  虽然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也不能把儿童抓得过紧,现在部分家长总是觉得让孩子

  学得越多越好,音乐、美术、舞蹈、武术、国学、英语、数学样样都学,这样给了他们幼小身体强大的负担,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其优势特长。合理的教育要减轻负担,关注孩子的个性,按照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再有,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因为必须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想看到一个小学生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学校应多开展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让学生劳逸结合。

  为了更好地陶冶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先生主张必须充实训育内容,力行导师制。其所言导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他能够指导学生的全部生活。“每一导师皆分有几个或十数个之学生;此几个或十数个学生之全部生活,亦即为此一导师之教育对象。学生个个有其最亲近之导师,导师亦人人有其最亲近之学生。全校亲切相依之校风,于以树立。”很明显,导师不可能带太多学生,因为那样就不能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全面了解,达不到为其指引方向的目的。所以当代大学教育模式亟待改进,教授们不要只是上了课就走,也不能只有一个辅导员去负责全部学生工作,应该建立教授、辅导员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了解,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生指引。

  先生针对当时贫富悬殊,穷人子弟不能求学的现状,为求社会公平,结合古代私塾传统,打破收费统一的惯例,提出了按学生各自家境如何缴与不缴,缴多与少一律自愿的办法,并且声明不因学生各自缴费多寡而享受不同待遇的主张,提出“教育资源平等享有,人人有受教育权利”。这样一来,bsport体育平台一些贫寒人家的子弟甚至可以不缴费即能入学就读,给那些因家境不好而渴望求学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除了帮助困难学生,先生强调而在特别荒苦之地方,其教育设施应受国家之补助。所有这些提议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欠发达,国家和地方都要出资出力支持西部的教育事业,使得偏远山区的孩子也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先生提倡社会自办教育,并且罗列了四点官办教育之弊端:(1)官办教育有形式(官样文章 ),不如社会自办教育有精神。(2)社会自办教育得各抱理想自由试验,而官办教育必有规绳,不免窒塞创造。(3)官办教育易离开社会,不如社会自办切近事实。(4)官办教育每多虚抛浪费,远不如社会自办者用钱经济。在此四点基础上先生提出了改革措施:(1)以社会自办为主,政府办为辅。(2)社会自办教育,私营教育。(3)政府退处于考核、监督、奖励、补助地位。政府力量宜用之得当耳。对于有志教育的人办教育有成效者从旁提倡掖助即为得当。政府款与其开办新校不如资助社办较好的学校。以上提议不乏远见卓识,我们应铭记先生教诲,放宽教育监管,大力支持社会自办教育,大兴民办教育,这样才能把教育越办越好。

  诚如先生所言,中国的根在乡村,乡村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近年来国家的公来看,政府已经非常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设置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选调优秀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工作,这样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也保证了基层乡村有了更高文化素质人才的指导,让农村的工作更容易开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继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扭转乡村文化薄弱的现状,开设乡村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乡村文化娱乐生活。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993.

  [2]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本学期,我对本校的112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父母都在家的为868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数是母亲)在家的为95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有147人,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14人,留守学生已达到22.8%。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当他们出现心理困惑、遭遇学习困境、面临生活困难时,能否得到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父母的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那些主要困难,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乡村,打工收入几乎主宰了某些家庭的经济命脉。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夫妻中一人打工者比较普遍,但双双都打工者也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家中大都有上小学的孩子,出发前或把孩子交给家中的老人,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使这部分学龄孩子成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旁,老人又对她百依百顺,以致以小孩性格难免有些古怪、偏颇;即使有些有坚强的经济作后盾,“留守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基本无忧,就把多余的零花钱买回了很多不良习惯;还有些连吃穿都顾不全,使孩子变得自卑或其它不良心理。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而爷爷奶奶等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在学习上不能辅导他们,又缺少严格的监督,学习成绩下滑在意料之中。不管是哪种情况,深藏其后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不能不令人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

  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

  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打工同样挣钱,有的家长对孩子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往往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转变。

  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要多找机会返乡与子女“零距离”接触,要多打电话与子女交心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三,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避免双方同出打工,可让一方选择本地务工,使自己能不隔太长时间回家一次,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请家长到学校与孩子一道听课,观看孩子作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心理,体验学校教育。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教训和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形的关爱。学校可以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把集体的温暖和自信心带给留守儿童,还可以建立儿童心理信箱和班志、图书等,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成绩有地方记载,看书有地方借阅,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淡薄“小家庭”的孤独。真正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负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