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欢迎进入bsport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bsport体育网址农村儿童教育现状

发布时间:2024-10-06 06:12:26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儿童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bsport体育网址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图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1.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1.3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1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大量涌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伴随这一现象而来的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本次调查针对被访对象的不同身份设计两种问卷,问卷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卷二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或是留守儿童的祖辈,或是父辈即父母的亲朋好友,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一方。问卷一共发放200份,收回196份,有效问卷为186份;问卷二发放200份,收回172份,有效问卷为152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基本掌握了在监护人监护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就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是隔代监护型(有106人,占57%),由祖辈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隔代监护人年龄大、身体弱,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隔代监护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身体较好的,还要承担家里的劳动任务,繁重的劳动和家务,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身体不好的,有些反倒需要留守儿童对他们予以照顾。二是亲朋监护型(有57人,占30.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姑舅、叔婶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旨在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却关注很少,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三是同代监护型(有13人,占7%),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与留守儿童同属一辈的孩子,这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同代监护人无法树立家长的权威,生活阅历和经验都比较少,在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处理能力上与留守儿童相近,所以被监护人在心理上不承认监护人的监护地位,无法树立家长的权威,给同代监护家庭教育带来了困难。四是由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监护(有10人,占5.4%),这种监护方式也不利于在儿童心中形成健全的父母权威形象,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借助这种权威形象的影响开始正常的社会互动来逐渐健全和完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给予个人的感情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几乎对所有人来说,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但是,对缺失父母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在监护人的照顾下能否享有同在父母身边一样的关怀呢?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将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放为第一位的监护人占63.2%,25.0%的监护人把品德放在第一位。但是,44.2%的监护人辅导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6.5%的监护人从来不辅导,只有36.3%的监护人经常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53.4%的监护人认为照管孩子最困难的方面是学习辅导,16%的监护人认为与品行不好的孩子交朋友是他们觉得最困难的事情,30.4%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品德的培养是最困难的方面。就监护人是否主动教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一问题,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0.8%的监护人经常向教师咨询孩子的情况,46.8%的监护人偶尔咨询,32.4%的监护人根本没有去过学校或者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情。

  在农村留守儿童看来:5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时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没有人指导监督,28.9%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最大的影响是生活没人照顾。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明:80%的留守儿童都愿意听老师的线.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状况

  儿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地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取向,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就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更不利于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就监护人平时是否与留守儿童有谈心沟通的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得出:53.2%的监护人有空时才问问孩子,沟通一般,只有30%的监护人会选择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还有16.8%的监护人则从未和孩子谈过心,甚至觉得和孩子很难沟通。对监护人认为孩子有心里话时会和谁讲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31.2%的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会和自己的同龄朋友讲,28.6%的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会将心里话告诉他们。

  遇到困难时36.3%的留守儿童倾向于靠自己解决,29.7%的留守儿童选择向老师求助,17.6%的留守儿童选择给自己的父母打电线%的留守儿童选择向自己的亲戚求助。据统计,当他们犯错误时,60%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受到家人的打骂,21.3%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受到家人的打骂,15%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受到家人的打骂。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武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监护人教育能力低下。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53.4%监护人认为照顾孩子最困难的事情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5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时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没有人指导监督,这就构成了留守儿童期望监护人指导监督学习与监护人无力对留守儿童辅导学习的矛盾。这是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欠缺,留守儿童的父辈或祖辈,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导致(见表1)。

  其次,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不足。53.2%的监护人有空时问问孩子,沟通一般。有16.8%的监护人从未和孩子谈过心,甚至觉得和孩子很难沟通(见表2)。这就是说有70.0%的监护人没有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与留守儿童有心理上的距离。由此,我们得出监护人只注重留守儿童外在的物质生活,没有深入留守儿童内心观察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监护人照顾下的留守儿童,多半还是没有享受到家庭般的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bsport体育app悲观、孤独。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多,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导致其产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产生感情脆弱和形成消极孤僻的性格,这是极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悬殊,代沟明显,两代人之间难以沟通,这种矛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愈加明显,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儿童尤为突出。由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缺乏理解,加之两代人之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导致有的孩子一天甚至几天不和老人说话,而老人也对此习以为常。第二,亲朋监管的留守儿童难以找到归属感,寄宿在监护人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是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作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也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交流,更有甚者,居然打骂和虐待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留守儿童有的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胆小怕事,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由表3我们可知:仅有16.4%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向自己的监护人求助,这足以证明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沟通严重不足。36.3%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及监护人深省的数据。年龄处于8―13岁之内的留守儿童,有的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有的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知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在本身就缺失家庭关怀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解决,其解决方式能真正排除他们心里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吗?其解决方式是正当合理的吗?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吗?29.7%的留守儿童向老师求助,那么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就尤为重要。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不丰富(见表4)。63%的留守儿童都把课余生活用在做家务和农活上,既没有趣味活动又没有什么兴趣培训班可上,与城市儿童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农村地区没有城市的优越条件的一个事实,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能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外,还能使孩子通过学习带动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单调的课余生活,不仅不能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技能,积累知识,反而无法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得力的情况下,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监护人由于自身有限的条件无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的前提下,监护人与教师的互动十分不足(46.8%的监护人偶尔咨询,32.4%的监护人根本没有去过或者认为是不关他的事情),但是对于遇到困难除了倾向于依靠留守儿童自身解决外,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都依靠于教师的帮助,这种矛盾的出现就更要求学校做好相关的工作。

  首先,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优化其寄宿条件,有效地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增设相关的课程,为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通过学校设置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辅导课程进行真正的对话,从而增强监护人与教师的互动,加强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沟通与互动。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由于经费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还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政府在发挥着中坚作用的同时,更应协调好学校、家庭的角色和定位。

  首先,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是城乡巨大的差距,所以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又一举措。其次,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增加了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的难度,迫使多数父母放弃了这种想法,从而在农村出现了过多的留守儿童。政府应大力推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最后,政府应颁布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的子女能留在他们的身边就近上学。笔者相信,现代化的推进会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家庭的发展,要考虑到孩子的前途是整个家庭的前途。父母双方都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时刻能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留守儿童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家庭教育来说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成就动机、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父亲的言传身教,尤其有助于女童形成对异性的正确认识。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外出父母,要慎重寻找考虑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要看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平时要勤与孩子交流沟通,也要勤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动向,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农村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可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或在农村社区开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在课外把各村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为他们辅导作业、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关爱帮扶活动,通过农村社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专门的帮教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农村社区可以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维权中心,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留守儿童维权中心登记注册,中心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其亲生父母进行访谈沟通,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①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孩子都交给留在农村的老人抚养,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国家妇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同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监督管理和关爱、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因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这些名义上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放松。这样不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他们还需要进行家务劳动与田间的农活,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管理孩子的学习,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孩子的管理上都比较放松。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外出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理,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溺爱孙子孙女,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限制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们自私人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关注,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而监护人也无暇照顾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比如焦虑自卑、消极、缺乏自信等问题。

  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予重视,尤其是很多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形成一种负疚感,他们便通过物质的给予来进行弥补,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拥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之后,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很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觉得教育管理孩子理所当然的属于学校的工作,家长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就好了,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思想品德的好坏从来不过问。其实父母应该尽快的纠正这种观念,要将“自不教父之过”作为自己的教育责任理念,要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父母与生俱来的职责。不但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如果父母都在外打工,则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过于宠孩子,也不能要求孩子做过多的农务,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在父母务工时,应该定期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健康情况,要以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于子女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成长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掌握。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及细致,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教导他们成人成材。

  农村学校应该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成是专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档案,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健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标。例如让孩子定期与父母进行沟通,班主任教师应该每个月定期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告知父母孩子的在校情况,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简短的电话教育;对于在校期间表现不好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及时发现,耐心沟通,说服教育;另外教师还应该常常进行家访,或者通过监护人座谈会的形式来和家长交流管理经验,共同讨论教育方法。

  一方面,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且将其贯彻落实。比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或者农村社会教育与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乡政府带头组织、学校、村委会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工作机制、和在外父母定期沟通机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几名学生的管理机制,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之后及时处理。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宣传力度。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与义务。政府机构特别是乡政府必须要坚决依法办事,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委托的监护人从守法的角度,科学的处理好外出务工赚钱与子女接受教育的关系,将留守儿童的辍学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一些家庭确有困难,无法负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三种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做到互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一词,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数学者认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儿童不能算是留守儿童。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无论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会出现问题。为此,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的,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辈、亲戚、老师、朋友等)代为监护的6~16周岁正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选取居住在坝区、半山区、山区等共计12所中小学作为调查点,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00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样本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监护比例为4570%,父母单方监护比例为4688%;在父母单方监护中,母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3633%,父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1055%,亲戚监护的比例为74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在父母单方监护中,以母亲在家监护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

  编制针对老师、针对学生及针对成人的三套调查问卷,对宣威市的老师、留守儿童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对各项调查指标数据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打工状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本文主要从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时间间隔、联系方式、谈话的内容等方面来了解在外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的远程家庭教育,这些基本情况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对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间隔1~3天的占1328%,联系时间间隔为4~7天的占3242%,半个月左右联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较高,一个月左右联系的占1211%,有少数的外出父母要一个月以上才联系,所占比例为430%,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从来都不联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为391%。总体,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7天至半个月左右联系孩子一次(详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主要的联系方式为电线%,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为156%。很少有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写信和其他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时,电话是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只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今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本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信等视频)来弥补电话联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原因,农村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代老人监护,他们用手机只限于接听和拨打电话,因此家庭的远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4180%,第二是听监护人或老师的线%,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最关心,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饮食、健康等)不太关心,每次谈话都是谈学习问题和要听老师的话,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父母的谈话有抵触心理,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正常发展。由于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忽视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时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留守儿童的文化程度达到大学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占2149%。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普遍比较高,只有少数的父母期待较低。

  从表5可以看出,在家没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的比例最高,为6250%,妈妈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1875%,爸爸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078%,其他监护人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妈妈辅导功课要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功课的任务转移到了现有的监护人身上,但是辅导的比例不高。

  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对所有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和评价也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状况。

  从表6可以看出,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儿童会偶尔被老师找去谈心,有4297%的留守儿童要犯错误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找去谈心。

  表7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有时关心自己。老师从来没有与留守儿童谈过心或者认为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数据表明,老师很少会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对留守儿童并不关注,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受到老师的关心或关注。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详见表8),6129%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相对较多,967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687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较多,839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法保证。64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比非留守儿童多,同时,有65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总之,留守儿童总体上问题较多,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较偏向于消极的一面。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很长的时间是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进行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他们不仅生活上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赖于父母和他人。本论文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与和同龄群体的关系来查看留守儿童最基础的心理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为274%,有898%的留守儿童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所谓和谁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859%。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占7891%,数据说明留守儿童非常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对母亲更加依恋与信任。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没法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按理他们应该向老师求助。可表10显示,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最高,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为1953%,有的留守儿童谁也不说,占到1524%;向老师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教师需要提高相应的沟通技巧。

  从表1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占5000%,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儿童与同学关系一般。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同学能够很好地在一起相处,还比较信任同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历史性问题,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个体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然而留在原户籍地的孩子,由于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孩子重视不够,他们没有将外出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相互沟通,齐抓共管的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线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只针对孩子本人以及其户口都在农村的儿童,如果农村儿童一旦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本应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转移。宣威市的现状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里面,就不会有教育经费的相关补贴,学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这些儿童,因此,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监护人观念落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隔代监护占很高的比例,监护人大多数又是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没法辅导,对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他们大多数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应有的引导和监管。

  再次,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近几年,宣威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可是这笔资金是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学校的建设。鉴于经费的限制,宣威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宣威市农村有大半处于半山区、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受限,通常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连曾经在农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都向城镇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匮乏,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连最基本的留守儿童数量统计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档案,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等课程,因此,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

  [1]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11(09).